很多考生都是在高二下学期或者高三上学期才开始接触的影视编导类专业,一般是由一些社会上的或者某些大学的编导培训机构为在招生的过程中为大家普及的编导高考报考方面的常识。在高中生刚开始接触编导专业或者说文管类专业的时候一切都觉得很新鲜,有看不完的电影,有数不尽的所谓的名人讲座,有交不完的新朋友,有各种各样的没有见过的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好多同学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化课基础知识。我所见过的很大一批学生,被带到省城或者大一些的城市去参加培训,两个月回来以后,专业课没学多少,玩的东西到是知道了很多。所以说如果选择错了编导培训班,考生更容易放松学习,尤其是文化课的学习。而编导文艺常识的学习就是贵在坚持,在编导高考的的过程中,你是否真的努力了、真的的辛苦了、真的奋斗了,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我认为,很多能考上编导类大学的考生并非“智商高”,这一切是因为他们复习规划做得好,并始终坚持、奋进。以下几点可以从宏观上概括我所见到的优秀编导生在编导培训或者编导自学过程中的一些过程总结。
1.执著前行,持之以恒。
编导思维的形成,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关系很大,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训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临时抱佛脚”是不可能学好编导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智商高的人或者有学习影视传媒类专业天赋的学生最后依然能够笑傲考场,但IQ超常的人只是少数,我们普通人就应该、也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其实,我进入高中后并没有很快决定要参加编导高考,但我始终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学习。我是文科的学生,对于编导专业方面的东西一直很喜欢。所以文艺常识一直都在不断道德积累。即使将来不参加编导高考,训练自己的发散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对高中考试以及以后的各种笔试都是很有用的。抱定了这样的信念,我对文艺知识的学习始终没有放松,执著地在文艺的世界里遨游。
2.把握课堂,巧用老师。
高中的课堂学习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高三文科生。很多同学认为老师讲的东西很基础、很浅显,学习时就已经懂了,因此也就懒得听;或者认为学语文很无聊,上语文课时要么睡觉,要么看别的书,或者干脆做“拇指运动”——发短信。很多人到了要编导高考的时候就想去报编导培训班,学校的语文课、艺术课却不珍惜,本末倒置,实在可惜。他就很注意和语文课老师沟通,除了上课认真听课,遇到有疑问的知识点,我还会在课后和老师探讨,如果当下没有弄明白,他一定会发邮件向老师求教,直到弄明白为止。所以他在考试中可以轻松的应对故事的写作,因为高中在散文的写作学习中老师就讲过叙事性散文的写作基础。他就算没有参加编导高考培训,通过自己平时的积累,加上自己通过看《编导高考培训手册》来自学,依然能够在专业考试中拿高分。真的很感谢他高中的语文老师。
3.适当拓展,多做练习。
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比较浅显,课本后的练习题也偏重基础,要学好编导,绝对不能拘泥于这些,适当拓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虽然没有参加过编导培训,但他听他的一个朋友说,编导培训班很多知识点都没有要求,而很多大学编导招生考试大纲很多教编导的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完全是按照考题来教。虽然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学到实用的东西,但很难把握最新的命题趋势。幸好他当年考试前一个月从编导网书店订的《编导高考培训手册》,里面的最新文艺常识的总结让他收益颇深。所以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他在文艺常识积累的的基础上稍稍做了拓展,找来大学教材来看,让他更加热爱编导专业,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比较好。就好像先挑了100斤重的担子,后来再挑80斤,当然会很轻松。学编导绝对需要做题,不做题肯定学不好编导,但是也不能狂做题、傻做题。中外电影史、中外文学常识、电视基础等习题都可以做一下,他不贪多,当时的目标就是要把这《编导高考培训手册》的内容学好、吃透,里面出现过的题型、总结的规律都要熟记于心。